分类 默认分类 下的文章

今天看了下以前痴迷于技术时,摘录的文章,看看时间,大概有半年之久,然后再很平常的某一天,不再摘录了,时间停止在2010年2月20号。这个日子很平常,起床,坐班车,吃饭,编程,回家,睡觉。从此,我的文章再也没有更新过。

很害怕时光流逝,从每一篇文章中,看出我当时痴迷于技术的世界,每一篇文章就代表着我当时的心情,那是看到一篇好文章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,是我们做技术的最快乐的瞬间。

日子平平淡淡,只不过这半年来,我再也没有心情去更新我的文章了。失落,低迷,昏暗,不管外界怎样看待,的确这半年的生活就是这样,技术成了一种累赘,不再是兴趣。

看以前的心态,我只是想做一名辛勤的农民,在属于自己的技术世界里,耕耘、收获。可现在,时光荏苒,物是人非。

时光荏苒,物是人非。

感伤而已!

最近在Linux环境下交叉编译一个挺庞大的工程软件,目标机器是mips开发板。因为程序原来是在arm板上运行的,都已固定成产品,所以对其功能绝对的信任。但是编译完之后运行,却发现程序运行很不稳定。

首先是频繁发生段错误,你懂得,linux下发生段错误要用gdb调试,于是编译工具链,生成gdbserver之类。 调试发现了这不是一个段错误,而是整个工程上到处面临着段错误的危险。于是开始怀疑代码的安全性,后来老大指导了下,说是板子性能不好,导致程序慢板拍,本来15秒的延时是不够的,于是乎在工程的某一地方加了300秒的延时。OK,段错误没有了。

其次是内存泄露,这么庞大的工程(100多个文件)出现内存泄露的问题还是挺可怕的,在linux下使用valgrind工具还方便些,于是官网上下载了打包的版本,但是却不能交叉编译mips系统,后来只能从官方的svn上down下来一份最新代码,才可以交叉编译。但是在开发板上运行 又出来一堆问题,提示路径之类的错误,真无语了。。

后来同事拿了一个arm的板子,我登上去看了下,发现竟然还有个daemon进程。OMG!原来以前他们就已经承认这个软件有段错误的。。。而且允许出现段错误,甚至鼓励出现段错误,因为段错误后,才会解决内存泄露的隐患。

OMG!守护进程还有这个功能:当程序过于庞大,而且不容易找到隐藏的问题时,可以放弃解决并允许程序出现段错误退出,守护进程帮你搞定一切段错误、内存泄露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。。。

不知道这是高兴还是尴尬..

何谓思维能力?
思维能力包括学习,推理,总结,概括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,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想一想”
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与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关系。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
1、理解力。
凡事都要问下为什么,要刨根问底,知道根本的原理,不要怕麻烦,怕繁琐。一个事情,只有你从根本上理解了原理,往往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候,能够举一反三,所以理解就要透彻。
2、判断力
判断一个事情的好与坏,对与错。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,这就要多事情要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力。
3、概括力。
从具体的事情抽象出来,把类似的事情总结与概括。把各种繁琐的事情,抽象成一个具体模型。比如一些经验的总结,一些事情的整体概括。

4、推理能力。
比如事情的来源去脉,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果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后续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思考的四大恶习:
1、思考放弃(借口,赌气,泄气)
2、思考依赖(权威依赖,名词依赖,团体依赖,经验依赖)
3、思考扭曲
4、思考偏颇

思考好习惯:
1.改变头脑默认值的习惯:思考力没有极限=彻底思考就会找出答案。
2.摆脱标准答案的习惯,记住:正确答案不会只有一个。
3.双面思考的习惯:凡是看两面 = 同一事情要看正面与负面。
4.琢磨用词的习惯:名称的独立联想游戏=进行名称的替换/名称的因式分解。
5.让思考更柔软的习惯:“思考模式的转移”= 有意思的选择速度与坚持、发散与收敛、抽象与具体性。
6.思考看不见问题的习惯:思让冰山长存心中 =不只看表面,还要看水面下问题点的3个方面(why?So what?What if?)
7.提高自我认识力的习惯:认识你自己 = 发现自己思考上的“框框”与“有色眼镜”。

最近经常上知乎,里面的很多问题回答的特别深刻,而且好的回答往往以长见好。有时,在里面搜索问题时,无意会点击到“提问”的按钮,这时,知乎就会提示你,是否先去搜索下。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。

提问之前先搜索,是知乎的特色,在提问前让你先做足功课,提问前先学会自问,或者先去考虑,别人是否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。我觉得这是个让人学习的很好的一种方法。

现在的百度,谷歌搜索引擎太强大了,导致很多人都无法正常思考问题。再小的事都要去百度,谷歌。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,使人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
比如一个技术,明明看英文的帮助文档就可以解决,非要扒拉着百度,找网友分享的傻瓜教程。问题解决了,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解决。别人发布的文章是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,而你看别人的文章,只是看了别人的文章,仅此而已。对于自己的成长(包括推理能力,思维能力等)帮助甚小。

所以在遇到问题上,最好不要先寻找帮助,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,自己也要先思考下,原因是什么,思路是什么,方案是什么。这样思考过后,不管是自己解决或者是寻找帮助,对自己都是一个成长的经历和经验的提升。
比如:

问题1,怎样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?
问题2,怎样减肥,怎样健身?
问题3,怎样才能更健康,怎样才能更快乐充实?
问题4,为什么爸爸去哪儿这么火,为什么中国最强音怎么烂?
问题5,怎么熟练掌握 linux 操作?
这些问题,是最常见的搜索引擎的问题,只要去搜索,肯定很多答案。但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,得到的答案才有意义,否则,得到的仅仅只是一个答案。

接触了那么多东西,熟悉c,c++,js,c#,汇编各类变成语言,玩过windows、linux操作系统,开发过数据库、网站、管理平台、播放器、中间件各种应用场景,发现现在学的东西很多,但是都很肤浅,每一样东西都接触过,做东西也能做出来,但是要是说个究竟和原理那就有点困难了,这一点很纠结,技术不怕不广,就怕不深。

这段时间在windows上做播放器开发,功能已经基本实现,项目的时间赶得也不是太急,想趁着这段时间研究下mfc,要不以后忙了,就又没时间了。有本书不错,叫《深入浅出mfc》,以后就先看这本书吧.

还要养成好习惯,要求两点吧。

第一、多做小的验证程序。哪怕就是一行,printf("hello world/n"),尽量通过简单的模式,简单的程序进行描述。一方面锻炼耐心,二来验证技术点,三来以后看这个技术点也容易复现。

第二、多总结规律。任何一门技术都可以登峰造极,当然最高的境界是艺术。发现规律,总结规律,应用规律。这是研究技术的基本道路,没有捷径。

呃。就写这么多吧,写文章的确很慢吧。不如复制粘贴来的快。打了半天字才写这么多字。